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散播一場好演講系列】日劇-CHANGE演說片段

分享本篇文章
誰說改變一個世界的不是從一個承諾或是夢想開始。即便這是演戲,也是因為有深深的認同才可以演得如此自然。

以下附上這演講的逐字稿(感謝小威大大熱血提供)並與大家簡單分享他的好在哪。



=================以下為逐字稿=================

謝謝,我就是剛才介紹的朝倉啟太。
站在那麼高的地方講話真是對不起。
我之前一直認為,所謂國會議員就是選舉中產生的國民代表。
而位居總點的總理大臣,則是國民中最偉大的人。

但是我現在不這麼認為了。
所謂國會議員就是先保證會為國民效力,然後在選舉中被大家選出來的人們。
所謂總理大臣,則是比任何人更肩負著位國民效力的義務。
只在選舉的時候低頭,一旦當選,就會如特權階級一樣擺架子的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
不能用誰都聽得懂的話講話的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
比起國民的利益,更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的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
最重要的,國民為什麼事而生氣,在期望些什麼,會相信什麼
不明白這些的人就不是真正的總理大臣。

但是我所見到的政治世界裡卻有很多這樣的人。
如果成為政治專家就必須要遵守他們的規則,那我不想成為專家。

我保證,會用和大家一樣的眼光,去發現現在政治中存在的問題點,然後再進行修正。
我保證,會用和大家一樣的耳朵去認真傾聽弱者的細小聲音。
我保證,會用和大家一樣的腳毫不猶豫地趕去事故現場。
我保證,會用和大家一樣的手去辛勤工作,指明國家前進的道路。
我的一切,我的一切和大家都一樣。

=================逐字稿分隔線=================

在感動之餘,這篇演講是好在哪呢?(小威說好,他有逐字稿我就寫分享

簡單的before & after 開場...
之前很多人都在談論 黃金圈,因此會不斷的去強調一件事情的Why,誤以為一定要強調Why才會感動人、才會有說服力。其實,這一篇演講你卻可以看到一件事情,他沒有在強調Why,他強調的是What(如何去定義一個好的總理大臣),並利用簡單的Before(我之前一直認為)與After(但是我現在不這麼認為了)的來做為開場,從同理心、從同樣的心理出發。

如何利用What來創造演說的主軸...
What是篇演講的主軸,演講中反覆地用「什麼是」與「什麼不是」來去強調一件事情/原則的本質,與他個人生命經驗後的體悟:
什麼:先保證會為國民效力的人、比任何人更肩負著位國民效力的義務
什麼不是:特權階級一樣擺架子的人、不能用誰都聽得懂的話講話的人和
     不懂國民為什麼事而生氣,在期望些什麼,會相信什麼的人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情,不管是Why、How或是What,其實都可以創造出一個讓人信服的演講,重點反而是你有自身生命經驗中對於這事物的獨到體驗與感觸,只要你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說自己的感動,你隨時都可以重新定Why、How或是What的重要性,可不是嗎?不要被原理綁住了,溝通是多變的、靈活的、基於自己認同的與體驗的。

排比的結構性與完整性是可以創造說服力...
最後,這篇演講的結尾很有力吧?但是你覺得為何會有力?其實就是利用了重複四次的「我保證,會用和大家一樣的...」這叫做修辭學的排比(語文中將同性質、同範圍的事物或意念,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羅列出來的修辭法),而從理性的角度去看為何排比會增加說服力?這是因為排比中其實隱含了對一件事物提供不同方向/程度的架構性與完整性,所以產生了說服力,以這篇演講來說就是
利用眼光、耳朵、腳和手去比喻政治家該有的作為,觀察、傾聽、踏實和付出
所以為何有力?排比與比喻的綜合應用。

...............................................................

誰說改變一個世界的不是從一個承諾或是夢想開始
即便這是演戲,也是因為有深深的認同才可以演得如此自然。
我期待台灣有更多深深認同這演講精神的政治家。

也希望你也喜歡這場演講。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政策宣傳簡報應有的高度與水準

分享本篇文章

這不是一個設計議題,也不該是

身邊的幾位朋友也催了我很多次,希望可以看到我這邊的版本,但是我卻遲遲無法動筆,除了發現簡報設計的好已經是簡報一二三了,加上在我與好友舉辦的聚會中,應該是人人都會做的基本功了。甚至連那胸腔X光的原始圖檔我都找到了,也惡搞了幾頁簡報。
但是,這份政策宣傳簡報需要的是一位表達溝通顧問,而不是換一個視覺設計師。
表達力是一把雙面刃,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

所以,比起去思考如何將簡報做得更漂亮,
我們應該問的是「你(民眾)需要什麼樣的政策宣傳簡報?」
我們應該問的是「你(民眾)需要什麼樣的政策宣簡報?」(寫兩次表示重要性)

而在對與自己的對話與觀察中,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簡單的心得:

一份政策宣傳的簡報應該是要依序達成這三個目標:
建立信任、達成共識、促成行動。
(基礎是民意)


我覺得這才是政策宣傳簡報的精神,一個政傳宣導團隊真正應該去思考與提升的方向,其次,才去思考如何有更好的設計。您說是嗎?

在接下來的說明前,你們聽過黃金圈理論嗎?簡單的定義就是我們在說明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將訊息分為三種:「What, How, Why?」就是一個主張(What)、如何(How)執行與為什麼(Why)有這樣的主張。大多數的人只著重在於 What與How,卻很少去思考與著墨Why,但是真正可以深層與長久的影響一個人的訊息其實就是Why。另外黃金圈建議這三種訊息的順序應該是「Why,How,What」,先建立了解的動機與共識,建立專業與說明。不瞭解黃金圈?可參考這篇(裡面的影片XD)。

以「政策宣傳簡報」的角度來看,我可以協助你們轉化為這樣:
Why(告訴民眾為何做),可以產生動機與理解
How(告訴民眾如何做),可以塑造專業與信任
What(告訴民眾做什麼),可以說明方向與差異

已經看過這份政策宣傳簡報的朋友,請問問你們自己,
在這份簡報中你們是否有看到這三個方向的資訊呢?有印象嗎?

所以,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才來看一下這份政策宣傳簡報,
他會延伸出什麼樣的原則。



最後,我不想利用設計洗去了聽眾心中應有的疑惑。這不該是個設計議題。
而他們需要的是一位表達溝通顧問與政策策略顧問,而不是換一個視覺設計師。

希望日後我們可以更有智慧的去製作與閱讀一份政策宣傳簡報。
也更加幸運的那些政策規劃團隊可以知道如何思考政策的方向。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分享一場技術硬需求中的柔性溝通策略

分享本篇文章

以下都是夢境,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前一陣子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溝通策略,在一場技術提案中,一家公司請我去協助規劃提案簡報,在場一共有四家公司一起競爭,在規定的簡報時間內,前三家 沒有一家準時出來,而出來的第一句話也大多是「剛剛的諮詢挺專業的,有些問題不好回答。」

簡單來說,大多愁眉苦臉。

在前三家公司報告完畢之後,在delay很久之後的時間後,總算換到我們,我與客戶一起進到會場中,就坐在台下靜靜的看著客戶進行了一場流利的簡報,而流利,在這次的簡報提案中其實不是我所關切的部分。

這場提案最關鍵的部分則是在於提案內容的分配策略:70%是以甲方同理心出發,說出一般走技術導向的公司可能會帶來的結果(當然,是舉他們不樂見的結果),而我們會怎麼利用與他們不同的工作流程來克服那些不樂見的情況,只有30%的內容是技術面的說明與展現,而也是因為只有30%的技術內容,所以簡單明瞭、直指核心的提出了一個可行性規劃。

對!在一場技術為主的提案會場,我們放棄了與人(其他三家競爭者公司)甚至與對方(雇主)在技術上的競爭。我們論述的是日後合作時的情境,我們到時會站在同一邊一起面對上層交付的任務,而不是以技術在為彼此的範疇做防禦。

我請客戶講了幾句我希望他們一定要點出的句子「和什麼樣的人合作,就帶給你們未來兩年怎樣的生活,你們想和那些人在技術上面不斷的爭辯?還是找一群認同並先了解你們顧慮的點的團隊合作呢?」「純技術的人會用技術上告訴你不可行,而忽略了你們的任務,我們會在實地調查與訪談後,給你們技術與流程上修正的解法。」

在整場的簡報提案中,我則在台下觀看著每一個與會人員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或是紀錄他們在我們提到哪段內容時開始交頭接耳的討論(可能的關切點)與討論後的神情與肢體(像是拍拍肩膀=>放心),這一切的跡象都似乎是走向正面的趨勢。

我們的簡報在時間內準時結束。

而最後在QA的時候,我們才真正體會到這次提案策略的成效,三位提問者中三位都是在提問前都簡單地分享了一下自己是如何認同「以資訊導向公司做合作對象可能產生的後果」(這算是很高的認同),才開始提問,而提問的方向當然已經是偏「如何規劃執行」而不再是前三家「技術導向的專業問題」,同時他們也說出我們在技術可行性上面的企圖心是看得到的。

於是,在這一場技術導向的簡報提案中,我們大膽的溝通策略,算是成功了。也讓自己更相信再理性的雇主,在他們的理性訴求中也絕對隱藏著感性的訴求,只是你是否可以從很多的外在條件中描述出來。

技術,建立的是技術的專業;同理心,建立的是情感的信任。 完全偏廢某一邊都是一種賭注。

以上與大家分享這場有意思的夢境...
請大家不要輕易模仿,會有這樣的策略也是有些前提的。

代表圖來源:http://taichungservicejam.files.wordpress.com/2012/08/empathy_map.png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先別放下心中的大石頭,你還有最後一關:如何面對簡報後的QA

分享本篇文章
「你很緊張」因為你被問到了一個你還沒有準備的問題。而似乎剛剛簡報的流暢還並沒有足夠讓你自己完成這次的報告,而台下的面試官,似乎每個人都虎視眈眈地想要繼續提問...

簡報針對不同的情境與目的會有不同的策略,QA的時間也是。這次這篇心得的適用範圍是界定在職場上的升等報告,而一般的升等報告在本質上不外乎是要求:一、提出你對公司的貢獻;二、針對某個議題的價值主張(企劃構想);三、對於未來的自我規劃方向

在一、提出對公司貢獻的部分,請提出具體產出與數據做佐證。這部分請參考:
【看TED學演講】給年資尚淺的講者面對資深前輩報告的四個原則(上) 與
如何用生動地舉例說明冰冷的數據? 這兩篇

在三、對自我未來規劃方向上,則請先了解一下公司/所屬部門的未來規劃,將自我規劃與公司規劃搭配再一起做思考。(並不是要你只要配合公司規劃,而是要找出自我目標與公司目標的common goal或是如何將自我提升的部份應用在達成公司目標的規劃)

那二呢?怎麼不見了?我想,這就是今天要分享的主要目標,當你的價值主張被問到自已未曾思考的過的問題時,你要怎麼(出來面對!謎之聲:『啊是要去哪?』)面對?

我們需要做的是打破兩個迷思與建立一個積極的原則!
迷思一,面試官想到我沒想到的,我完了。
迷思二,面試的方向與我不同,我錯了。
對!就是這兩個迷思,因為這兩個迷思幾乎就是每個人的天性,只要被問到了,之前簡報培養出來的自信氛圍,瞬間蕩然無存(HP值瞬間0),開始顧左右而言他,不想正面回答問題,我們才知道原來QA不僅可能是加分題,更有可能是一個扣分題。

在這邊我只想分享一句話「我們總以為要對所有的問題準備答案,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準備』那答案,而是尋找與解決答案的能力與方法。」對!就是尋找答案的能力與方法!那才我們應該最關切的方向,也是日後不斷帶領我們往前突破難關的關鍵思維。公司的升等提案,不也只是要你證明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你日後可以幫助公司尋找利基、創新服務、開拓市場。

因此當你了解真正關鍵的態度是「證明自己具有尋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時,我們再回去看看剛剛的那兩個迷思,你應該會變成這樣的角度去面對:
態度一,你想到我沒想到的,並不表示我想到的沒價值。
態度二,你的方向與我不同,並不表示我無法提供助力
當我們知道這些之後...

你會積極的面對所有你所沒設想過的問題,而且自然萬分,就像是在處理日常長官所交付給你的任務,即便是從無到有的建設,在你腦中都會知道第一步要做什麼。在職場打滾謀生的你,曾有一刻愣在那邊嗎?在職場的戰場上不會,為何面試時要會?

而且你也會發現一點,當你是很平常心的去面對這些沒思考過的問題或是處理不同方向的事情時,你會很積極、很主動,甚至主動的提問協助自己釐清詢問者的考量(其實這點超重要,請在回答問題前先釐清好對方的立場與需求與態度,而積極主動就是一種自然又自信的表現。

釐清問題,解決問題,相信自己,忠於自己。這是QA中最重要的一個態度,與大家分享。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給初登場講者的自我介紹建議(對!就是那一張目前寫不到幾個字的投影片)

分享本篇文章
上台自我介紹的迷思:我的經歷
我常常看到很多人會說,一定要好好介紹自己的經歷來讓聽眾知道今天這位講者為何「有資格」上台分享,關於這點,我也覺得很重要,只是有時候對於一些年輕的講者而言(像我),這樣的自我介紹只會彰顯出一個年輕講者的經驗不足,往往不是列出一堆與主題無關的經歷(讓聽眾產生疑惑)要不然就是很心虛的show了一頁短短的經歷(兩三項),然後快速的帶過。其實要是你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會建議寧願不要放,因為這樣的自我介紹其實只會消磨掉一個講者最大的資產:聽眾對你的信任

其實任何的演講就如同Scott Berkun在《講演之道:一個專業演講家的告白》中提到的其實每個「每個聽眾都希望你成功」,每個聽眾都在決定參加這場演講時,已經對你投下了信任票,而且希望你可以給他們一場精采、實用又有趣的演講(當然這要求很高),所以,我們不要在演講還沒正式開始前就試著去磨損這樣的信任。

那...聽眾要的是?
「沒有漂亮的經歷,那你憑什麼上台?」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經理人月刊》簡報決勝力 - 用五力呈現你的專業力-講義版

分享本篇文章

很榮幸收到《經理人月刊》的邀請在兩百人面前分享自己所喜歡的簡報,也是經歷這樣的大場子讓我對自我的要求再次設下了高標(內容與教學手法)。也希望大家可以讓自己在職場上好好的讓自己的努力可以被看見,所以在此分享自己課程的講義版(砍了一百張投影片所以會有些語氣不順),希望可以幫到一些未曾蒙面的朋友。

《經理人月刊》簡報決勝力 - 用五力呈現你的專業力 V2r01 講義版 from 孫治華ZHSun

以下分享聽眾反應心得:
  • 謝謝老師舉很多實例與職務思維的心得與分享 
  • 有質感,實務經驗的講者 建議對自己的Evaluation面Positive些 
  • 有許多的實例讓人更容易融入內容主題,內容很棒 
  • 架構清楚 掌握節奏 
  • 有很多不錯的舉例分享,但場面過於平淡 缺少火花 
  • 有趣舉證 
  • 開場有點悶 較走心靈深度的問題 很好 
  • 差一點流暢性,其他都很好 
  • 其實三位講師各有特色 孫老師排在林老師後較可惜 風格不同但都很具參考價值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個案研究】一份軟硬兼備的商業簡報是如何產生的?

分享本篇文章

日前台灣全台最大的民間育成中心Hands up 與台北市YouBike幕後IT團隊 微程式 聯合成立了TIIIA 台灣軟硬虛實整合聯盟 為台灣注入了一股新的創業與產業整合的方向。而在TIIIA 成立大會的當天筆者看到了一份很簡單卻又蘊含設計巧思的簡報,因此與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去品味一份看似簡單卻又提綱挈領的簡報。

在這份簡報中我最欣賞的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視覺圖像化的表達方式,第二部分則是那看似寫意, 實則具體點出服務特色的表達方式。

其中第一部分影像運用上可以分為三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