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新竹-扶輪社矽谷分會(扶輪社走向社群與行動時代下的簡報力)

分享本篇文章

這一篇我只想跟大家分享,那些上台之前的心路歷程與會遇到的問題。

1. 題目怎麼訂?
這次的題目自己在構思的時候,我是想以一個高視野的角度去規劃一場演講,所以我是以趨勢與時代這兩個詞做為思考的基礎。所以一開始自己只抓了一個大方向與對簡報的提問「簡報已經出現了三十個年頭,在這個社群與行動裝置盛行的年代下,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嗎?」所以自己開始慢慢地去思考這標題要怎麼下,在眾多的考慮下,我最初是訂下了這個題目「社群與行動年代下的簡報風」,看起來還OK,是吧?

但是,讓我們看一下「社群與行動時代下的簡報風」與最後題目「扶輪社走向社群與行動時代下的簡報」的差異主要的差異的兩個概念︰,擲地有聲,有所為。扶輪社,有個明確的對象,讓聽眾很清楚的認真到這是專屬他們的演講,你說這樣的題目是不是更有力道了?而這樣的改變則要感謝好友楊世億 楊兄。是楊兄在原題目的字裡行間中玩味後,傳了FB的簡訊給我,把我給點通了。也給各位有機會上台與人演講的講者分享「站在對方立場的思考,也讓對方自我賦予一個自我期待」這不就是一個演講思考題目時的最佳原則嗎?給予對方自我賦予期待的演講標題。
多棒的啟發,所以,各位講者,你現在知道要怎麼樣為一場演講命題了嗎?。

2. 怎麼呈現概念?
面對這次這場演講我是一點也不疲累與沒有太多的壓力。而這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帶了豐富的火藥上戰場:
「兩部新創公司的品牌影片、兩份上萬次分享的簡報、
一部說明簡報基本技巧的影片、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
而演講和傳統式教學的差異就在於你怎麼呈現你的概念與經驗,你是不斷的灌輸經驗(像是填鴨式的教學)還是利用不同的媒介(影片、簡報和故事)去傳遞你的主題?我想,聽眾都會選擇後者。所以這次的演講為何可以輕鬆地上台?原因無他,只因為我準備了豐富的簡報說明的媒介來維持、提升聽眾的注意力,讓我的內容可以在聽眾高度的注意力下被我傳遞出去。關於演講中可應用的技巧可以參考這一篇:【看TED學演講】TED:一場衛生棉的革命-講者個性:冷面笑匠

但是很現實的,我們反過來思考「要是今天對於某個主題我沒有影片可以分享,沒有好的案例可以分享,沒有親身的經歷可以分享」的情況,你是不是就會驚覺到...這樣的演講精采度好像就有某種程度的上限了?(其實應該要去思考你是否適合說這主題了)

而在扶輪社矽谷分會演講的最後,其實也驗證了利用不同媒介作為演講聽眾注意力與好奇心的建立是有效的,整體而言算是一場成功的演講;會後不斷地交換名片、有些簡單的Q&A、幾位前輩已經開始在談日後可能的合作機會,我想這樣的會後互動已經說明了這樣準備一場演講的成效了。

3. 演講的內容密度
這次演講之後讓我反思的倒不是這場演講,而是讓我想起之前一連串在醫院演講的故事,事情是這樣子的,在一次成功的演講之後,會後有不少的邀約希望我用同樣的內容再去她們的醫院分享,於是,我也就更用心的準備了下次的演講內容,等到一個月後我走進了某家醫院的演講會場中,開始了自己的演講。但是在演講的途中我就隱約地感覺到,演講內容密度過高了,緊壓的內容反倒是讓自己忘記了演講的氛圍的維持,又走回去填鴨式的教學了

雖然那次的演講也是在掌聲中結束,但是身為一個講者的敏感度是騙不了自己的,沒有心中理想的水準,更感覺:原來,演講本身是要呼吸的,是要空間的,是要帶點笑聲的。也因此這次去扶輪社的演講中,不忘讓自己多經營點微笑的氛圍給予適當的內容,也在演講的最後體會到箇中的差異。

最後
一場演講往往有四個版本,一個版本是一開始心中的理想狀態;第二個版本是現實中真正做到的那個版本;第三本則是聽眾腦中真正聽進去的那一版;而最後一版則是演講者在演講之後,利用對現場聽眾的反應與回饋再去修正的那個版本。

對一個聽眾來說,永遠就只看得到第二版;對一個講師來說,決定他未來方向的可能是那最後的第四版。而這一篇心得的分享,就是我在這場演講中的所思與所得,也就是那第四版的基礎(正在動手修正中),「嘿,希望你也正在修正你的第四版」。


Facebook留言板:

張貼留言

歡迎討論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