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看TED學演講】丹·布特納:如何活過100歲

分享本篇文章
乍看一下,這是一篇中規中矩的演講,有著鮮明的架構:前言、打破迷思、研究發法、研究成果和總結。但是,其實我們要學習的是「要是我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台下聽眾都已熟知的內容」時,我們要怎樣去規劃一場演講的開場;讓我們可以讓聽眾是有著依舊好奇的心去聆聽我們接下去的演講,然後用什麼樣的方式為演講做一個紮實的結尾。

「要是我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台下聽眾都已熟知的內容」其實以演講的角度來說,它更深一層的意涵是在探討一個情況:「要是我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台下聽眾已經是這方面的專家」、「要是我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台下聽眾對這主題已經有既定的成見(印象)」時我們要怎麼去規劃這樣的一場演講。

而我也相信,這往往是講者們最擔心的幾種情況之一:聽眾是專家。(以這篇演講而言,專家是指:每一位聽眾;誰沒在過生活?誰沒多少看過幾篇養身的報告?你可以給出什麼樣的概念與行動指南呢?)

而規劃的部分是指,可以分享幾個在這樣情況下挺不錯的開場方式:
一、回答最基本的問題
假設今天這個領域是大多數聽眾都熟悉的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尋出這領域中最根深柢固的概念「可以活多久是老天給的(基因與命運)」,然後我們要打破這樣的概念。
「研究 證實在某種生物限制下 人平均能活多久 只有百分之十是基因所決定 其他百分之九十是由生活方式決定」
這是這場演講的第一段,多棒!就直接的點破了過往的迷思,更提出了一個大家都可以做到的引子,這不是命的問題,是生活方式的問題,讓聽眾在第一瞬間就感受到這演講與本身的切身關係,更感受到一股嶄新概念的即將被傳遞出來。你會發現這場演講中,有多處都在做打破迷思的動作,只是沒有明講。

關於如何去思考「打破迷思」可以參考這篇:尋找你的反對黨,一場演講的全面思維與互動。

二、系列式問題
問題就在於意見太多 混淆了真能幫助我們活得又好又久的方法 你應該跑馬拉松還是做瑜珈? 應該吃有機肉 還是豆腐? 說到營養食品,你該吃嗎? 荷爾蒙或白藜蘆醇(紅酒裡的抗氧化物質)呢? 做這些事有意義嗎? 精神上呢?我們又該如何跟人相處?
連續七個問題,七個。當你這某個領域有了新的思維時,最好傳遞這新概念的方式就是,從不同的角度、情境與層面去做提問,而當聽眾對於這樣的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時,他的求知欲(心)也就打開了,聽眾過往的經驗也才不會變成阻礙新觀念的成見。而一系列的問題可以像是槌子般的一次次地將疑惑打進心裡,動搖那些根深柢固的經驗

而什麼樣的問題最容易打破成見?不是聽眾答不出來的問題,我們很幸運地可以從這演講中看到,其實是在對中做選擇的問題,最容易讓聽眾忘記過往的經驗,重新(心)的好好學習。對與對的選擇才是動搖人心、瓦解成見的關鍵

三、提出有公信力的證據(名人、名言、代言人或是真實故事)
跟國家地理 還有國家老化研究院合作
對!就這樣簡單,卻也這樣現實,名氣本來就是一個不可抗拒的心理說服層面的利器。但是我們這邊要思考的是,要是我們沒有這樣有公信力的組織撐腰時,我們該怎麼提升聽眾我們的信任度(心理層面)呢?名人、名言、代言人或是真實故事,其實我們始終都有這四個選項可以來幫助我們提升聽眾對我們的信任度,只是我們有沒花時間去構思與找尋這樣的事情。

難嗎?有沒這樣的案例是看運氣嗎?其實,當然不是!因為今天假設你報告的內容有所獨到之處,雖然沒有公信力的組織,但是肯定一是有研發(實驗)成果在背後支撐,而這些成果中往往有很多的研究歷程與好不容易獲得成果(消費者)的心情,而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說出那些研發(實驗)其中的代言人與真實故事,相信那現場聽眾的感受肯定不同。有數據很棒,但是要打動人心也可配合感性的力量。

最後
其實常有朋友問我,要是我的演講對象都是業界的前輩怎麼辦?「沒怎麼辦?好好準備與規劃自己的演講就好,把價值展現出來」,我總是將簡報視為傳達而不是包裝,而這篇演講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可以運用的方式,一、找尋過往無法突破的關鍵問題,試著回答;二、用系列式提問,打破聽眾既有的經驗;三、實際效果的見證人與故事,讓自己的證據是理性與感性的綜合。這都是這篇演講在五分鐘前所使用的方式

最後,也祝各位講者心臟壯壯,長命百歲!

(咦?要是這三種方式都沒辦法運用呢?很實際,你應該重新思考你是否合適這演講的主題,或是馬上開始往這三方面思考與整理自己的過往經驗與成果。)


圖片來源:http://events.nationalgeographic.com/events/speakers-bureau/speaker/dan-buettner/

Facebook留言板:

張貼留言

歡迎討論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