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雙11對書籍打折銷售,觸動了很多獨立書店的情緒,有很多家獨立書店一起聯名了一個單日歇業的活動;他們覺得知識被賤價銷售了。這其實有說不完的層面可以去討論,像是知識被賤價銷售這句話的背後價值觀
但是我只想
從典範移轉這的角度來看看這件事情
漫畫書店倒了,早期的錄影帶店倒了兩次(錄影帶到CD CD在到網路串流)柯達的底片與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與Nokia、隨身聽也幾乎消失了兩次、BBcall 消失了,年輕人甚至不知道什麼是BBcall
手機的價值訴求也都轉移了N次
從傳統手機(Nokia)轉到App應用,後來開始強化的是拍照功能(記錄生活),再強化到手機遊戲功能(生活中的娛樂需求),再轉移到美拍濾鏡(自我價值與社群推波),再轉移到多鏡頭的錄影能力(新通路直播影片的型態)
我們對於一件事物的價值觀,本來就是與時俱進的
你Fight不了
基礎建設的建構改變了環境
環境改變了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改變產品服務的定位本來也就要跟著改變了,在典範的移轉中,不管在多家的企業或是再大的企業,都抵擋不了,因為需求不同了
我常跟很多學生說
『人對於一件事情只會有一個反應』,要是你選擇的反應是『情緒/抱怨』,那你就只會停留在那一個情緒中,你會用所有的精力去蒐證與查證,證明你的抱怨是合理的,努力地蒐集則是安慰自己是有努力,但是總而言之,你停留在抱怨裡了,你停滯不前了,因為你已經選擇了『抱怨』這個反應了
人與書之間的關係也早已改變了
我們讀書要的到底是什麼?隨著時代的改變?價值有移轉嗎?連帶著典範會往哪走呢?
這其實才是核心問題
過往閱讀是知識的取得,現在呢?可能還有社交行為,大家會參加讀書會、建立個人價值與社交連結,甚至有些走到自我價值的實踐,所以書對於書店
對於讀者來說 現在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或是說 未來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我們應該要從未來的價值中
去建立我們的商業模式與營收模式
但是我也要先說明,我之後寫的商業模式基本上,早就已經存在了,也有很多家企業都在使用了,只是你對於這樣營收模式帶來的,營收比例的期許,營收比例是營運策略最簡單直接的呈現
▍讀者真的要的是什麼?
其實是可以解決問題與應用
像是商周他們就會針對一些書籍進行課程化的動作
所以我和柏鋒在商周的《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的課程就開了三年多,每年七八場課程,這本書在台灣五十多刷了,對一家獨立書店來說,就是多了一年約八十萬的營收增長,而且這只是本書延伸的一門課,可不可以多幾本經典的書?
這是知識經濟
▍所以讀者真的要的是什麼?
其實是在閱讀的過程中
有一個 屬於自己的時光與角落
我一直很喜歡的漫畫書店(第二代),有一家叫做伊書漫的漫畫店,在古亭捷運站的出口旁邊,他們是採取包時間看到飽的形式,但關鍵是他們每個人擁有一個獨立包廂:有沙發間,1.5 坪左右,也有小和室,2.5坪左右,有時候窩在那一邊一個下午,邊工作、邊放鬆,搭配上餐點,一個人半天整體消費就會來到500元左右,一般的漫畫店要看幾本漫畫才會收到500?不好意思年輕一輩的可能不知道漫畫店了
這是體驗經濟
▍讀者真的要的是什麼?
其實是自己的 生活方式真正的改變
所以像是最近全球賣得非常好的一本書《原子習慣》就做了最好的示範,作者他成立了習慣學院,我就不用多說營收這方面的問題了
其實我自己在導讀某些書籍的時候,就有一個清楚地感覺『這本書應該可以規劃成一年的活動吧?』對,像是原子習慣這本書,為什麼不能用訂閱制的方式每個月,約這些讀書者出來聚會與討論呢?
這是影響力經濟,真的影響到讀者的生活
以上
所以書店有什麼好抱怨的?
我們擁有一個超強的武器在手啊,抱怨在商業的世界是最無力的反應
因為你沒有改變與應對任何的事情
思考一下,典範的移轉,商業模式的設計,營收模式的設計,有太多的細節與步驟可以優化與提升賣書只是一種方法,我們真正要提供的是
解決讀者生活中的共同需求與問題
只要我們可以解決,我們就可以創造價值與獲利
我們要執著的是目標,那我們就會有一百種方法可以用而不是執著於一種方法
👉孫治華老師《晉升主管必修的28+12堂簡報課》已銷售3500份
已經收到太多學員回饋到自己簡報精進後的自己的業績成長 口碑成長
也許你的努力只是差了一個傳遞價值的方法
買還可以使用優惠碼「ZHST」現省350喔!
Facebook留言板:
張貼留言
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