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推薦台灣第一本新創募資簡報中文書《新創募資教戰:如何讓投資人不想錯過你》

分享本篇文章

台灣該要有自己的新創與募資文化的知識體系
從我在數位時代擔任網站主編的時候就常常看著國內外的新創募資相關內容,對於這些在網路上豐富又完整的資料,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惑「為什麼這些資料描寫的市場與文化,不是美國的就是大陸?」為什麼台灣自己沒有創業家分享這些知識與心得呢?而在我離開數位時代,看過上百家新創公司之後感觸更深。
 
台灣的新創圈是一個熱情的沙漠,有著創業的熱情,但卻是創業知識的沙漠
我們可能連最基本的名詞定義都沒有統一,什麼是商業模式?什麼是營收模是?什麼是traction(市場吸引力)?什麼是Seed階段?如何才會走到pre-A或是A輪?這些階段的差異是什麼?募資時候的股權要怎麼分配?建立團隊的初期股權要怎麼分配?什樣專業的人該什麼階段進入?
 
別讓新創公司死在那些簡單確又重要的觀念
我曾經看過一個不錯的創業題目,但是在我和他們認識之後的幾個月他們就解散了(挺可惜的),事後他們的創辦人有找我分享,才發現他們遇到的問題相當的「簡單」:他們的團隊在一開始也就是概念驗證階段,就找齊了所有的成員,像是CTO、CMO、CFO,而且職稱都給到最高。
 
而一個產品都還沒具體成型,何來CMO發揮的空間?怎麼會有CFO發揮的空間?所以很快的有些人過於勞累、有些人有心卻使不上力,而股權又因為職稱的關係都給了很高,哪些人該留該走?該怎麼溝通?團隊彼此的關係又該如何維持?這些很「重要」,一旦輕忽,最後,這個團隊的解散就是一個合理的結果。
 
《新創募資教戰》這本書,就將會利用募資簡報架構所代表的商業新創思維模式,「以終為始」的提供年輕的創業家去思考與面對這樣的題目。
 
應該要有一個「適合的人」來書寫,而不是英翻中或是簡翻中
而這樣的一本應該要什麼樣的人來寫?其實我心中一直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一、這本書的內容要來自親身的經驗
二、他的思考要有「架構與系統」;
三、這不是一本翻譯網路上的資源就可以完成的一本書。
 
這是因為創業的過程最容易遇到的就是「數不清該知道但未知道的細節」要去面對,因此要是沒有親身經歷過他很難說出那些「現實的問題」。而第二點則是因為在不同的產業創業所遇到的問題有時候會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因此要是可以有一個適用性強的「系統性思維」,他才可以提供一個完整與客觀的思考模式,去協助大家面對那些有時候根本還不存在的問題。
 
而偉俠他的經歷就剛剛好符合這樣的標準:

  • 一、他在台灣、大陸與美國矽谷創業過(他即便現在都有創業的題目),而且募資過的對象多元,有政府計畫、親朋好友、天使與創投公司,甚至公司最後被購併了(成功的退場),這是一個完整的新創與募資經驗;
  • 二、偉俠更是一個踏實的人,他融會貫通了矽谷的創業知識架構與大陸募資的經驗,累積了不同募資體系的架構與差異,所以當偉俠說要寫下這本《新創募資教戰》的時候,我就直覺的認為「最適合寫這本書的人出現了
募資簡報的架構,不只是投資人衡量商業價值的方式,更是創業時該想清楚的商業策略與布局。
而我們又可以從本書中學到什麼?「募資簡報只是一個檢視自己的商業策略、執行與布局的過程」,而這些募資簡報的架構其實就是那些創投者在衡量一個商業模式潛力的判斷基礎,它不是巢臼,它是基本的商業思維邏輯:問題、解決方案、市場、團隊、產品力、數據與客戶見證、競爭者與財務規劃…這些都是新創產業經年累月累積下來判斷商業價值的架構。
 
年輕的創業家應該思考它、而不是照本宣科的填空它。而我相信這一本書,是足夠讓年輕的創業家好好的檢視自己的商業服務是否可行的一個很好的檢查點:「你要解決的問題是否有成為產品或服務的特色?這樣的特色是否又有市場價值?」。
 
創業的知識體系,還有更多帶完整的部分
我希望台灣日後還有更多創業家可以撰寫他們自身的經驗,或是分享他們在國際上、真實的商業戰場上所遇到的問題與經驗,《新創募資教戰》這本書不應該是台灣唯一的一本書,更期待是這本書做為一個拋磚引玉的概念,讓台灣更多有經驗的創業家分享出自己的學習與碰撞,讓台灣日後年輕的創業家可以有更完整的文本context去瞭解創業的這一條路。
 
我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台灣年輕的創業家需要這樣的新創知識體系。
若有其他有經驗的創業家想出書,我很樂意為其寫序。

#當自己還沒有功成名就的時候
#就可以幫助人 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博客來購書網址:
新創募資教戰:如何讓投資人不想錯過你

Facebook留言板:

張貼留言

歡迎討論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